原文 
當死亡逼近時,我們突然會想緊抱生命。這意味著,或許關鍵不在生命本身,不是因為看不到人生的盡頭,才覺得索然無味,而是我們對每一天的生命的不滿。這種不滿,與其說是因為過去無可挽回的懊悔,不如說是來自日復一日、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。對永生不再執著之後,我們就會頓悟,似乎再亙長得令人厭倦的日常生活之下,潛藏著許許多多未曾成嘗試過的可能性。
 
小說這種文類的用途不單是為人帶來快樂,讓人進入另一個世界。(普魯斯特志不在此,但是對我來說,卻是這麼一回事。
 
「兩人分手時,話語依然溫柔的一方,往往是了無情意的那人。」
 
普魯斯特他對引用的看法是:「如果別人已經想出比自己更有趣的說法,就不要放棄引用的機會。」
 
靈感的感受力(通常只感受痛苦的能力)有助於知識的獲得。
.....
從普魯斯特的觀點來看,直到問題出現、痛苦來臨,或是希望落空,我們才真的學到一點東西。
 
不是只有在痛苦中,我們才知道怎麼樣去運用心靈。普魯斯特的看法是,只有在苦難中,我們才會心生疑問。
 
普魯斯特告訴我們:「快樂對身體是件好事,但只有在悲傷時,我們才會鍛鍊心靈。」
 
何以這麼痛苦?因為我們欠缺的總是比擁有的多,還有呢,因為不會邀請我們的人,老是比願意邀請我們的人多。如果我們一天到晚咒罵,這個討厭,那個無聊,只因為自己無法擁有。如此,我們的價值觀將會嚴重扭曲。
 
要成為一個有識之士,前提是必須要能接受、承認自己的無知,並了解這種無知並不是永久的狀態,不必耿耿於懷,把它當做個人缺陷。無知也不代表沒有能力。
 
聽阿爾貝蒂娜說起官邸裡的種種,還有其他賓客的名字-這些人她都看過,或者耳聞過。她聽得津津有味,表情卻是不以為然和輕蔑。她一想到自己是以這麼迂迴的方式認識這些人,心中就浮現一絲憂愁。她噘著嘴,以高傲和冷漠的口吻,問了阿爾貝蒂娜一大堆問題。這樣的思緒也讓她懷疑起自己的社會地位,覺得不安。她要不是轉身頤指氣使地對管家說:「告訴廚子,豆子沒煮爛。」她的自信還真回不來,難以回到「現實生活」,重新找回自己的安寧。
 
斯萬可能知道一個人盡皆知的真理:人生滿是無窮的對比。
 
面對別人突如其來的卑鄙行徑,不該只是擦拭眼鏡,而該好好把握機會,作更深一層的認識。
 
掌握幸福最好的方式,在於解讀已密碼出現的不幸
 
要努力找出最恰當的字句來表達。但談何容易?感受和表達常有千里之遠。我們努力為自己的感覺尋找最貼切的話來形容,或是企圖用哼的來溝通,但別人還是不知我們所指為何。
 
普魯斯特的愁眉苦臉,其實是在捍衛一種更誠懇而正確的表達方式。
 
陳腔濫調的問題不在意念有誤,而在表達粗淺;意念本身並沒有錯。
 
這或許近似真正的觀月印象,但是如果我們抬頭望月,再發表感想,恐怕脫口而出的還是老生常談。也許我們注意到自己對月亮的描述做得不夠好,但也不知如何改進。(譯者在「老生常談」這句成語,誤植「老生長談」
 
把真正的自己壓扁,以放進一個格式化的社交信封裡。假使如普魯斯特所言,我們都得創造出自己的語言,那是因為只有脫離老套,我們才能發現新的面向;要想更準確地傳達思想的獨特音色,必須不管客套。
 
每一件成功的藝術作品,都可以重新使我們的眼睛見到一種扭曲的或遭到忽視的真實面。
 
談話只是徒勞
「談話,這種友誼的表現模式,讓人陷入膚淺的枝節,一無所獲。一輩子喋喋不休,只是永無止境地重複一分鐘的真空。」
 
友誼是種淺薄的作為
「友誼讓我們犧牲掉我們自我當中,唯一真實而無可溝通的那一部份(除非藉由藝術的手法),轉而向淺薄的自我投降。」
 
言語的限制,言語何以能表達出最深層的自我?
這種限制要如何解釋?為什麼一個人寫得出《追憶似水年華》,跟他談話卻不見得有趣。部份原因出在心靈的運作方式。心靈這個器官運作起來是斷斷續續的,隨時都可能失去頭緒或分心,只有在沈滯和乏善可陳之間的地帶才有可能迸發出有活力的思維。然而,在這些地帶,我們已不是真正的「自我」。
 
書本可以讓那時斷時續的心靈去蕪存菁,只記錄關鍵,集中在那些靈思泉湧的時刻。那是多年來福至心靈的剎那累積起來的結果,而那些剎那的前後大抵還是一長段又一長段的遲鈍、愚騃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和自己崇拜已久的作家碰面必然會是失望的經驗(「沒錯,有些人要筆自己的書來得偉大。不過,那是因為他們的著作沒有什麼了不起的。」),正因為這樣的會面中表露的只是一個人那個時候的狀況,受到時間的限制很大。
 
令人遺憾的是,普魯斯特恐怕難以找到真誠友誼的理由。他一方面對別人的過失有著靈敏的感受,另一方面對自己被喜愛的機率又有著強烈地不尋常的懷疑。
 
與朋友交談不是為了闡明自己關心的事物,言必稱我,而是為了給對方溫暖與關愛。
 
《普魯斯特追憶錄》的作者,曾經提起普魯斯特面對知識的謙虛,他關心的不外乎不讓朋友覺得無聊、能繼續談下去,也注意自己說話不口無遮攔般地直截了當。普魯斯特說話很喜歡穿插「或許」、「可能吧」,或是「你不認為……」等。
 
「普魯斯特行動」(proustification)的詞兒,表示有點過於在意自己不夠好,加上一般所謂的矯柔做作、沒完沒了和百般討好。
 
「虛偽」暗示著,在善意和親切這個表面下潛藏著惡意與心機。
 
普魯斯特:「在閱讀的時候,友誼突然間回到了原始的純淨。我們用不著跟書虛偽。晚上,如果我們想看書,與書為伴,我們真的是想這麼做,而非強迫自己。」
 
他們把友誼看做是一個學習的領域,而非對別人說教的機會。
由於他們能體會別人的敏感,所以認為適度的虛偽是必要的。
 
普魯斯特除了要我們賦予所有的東西一樣的價值,更希望我們對萬事萬物的價值有個正確的評量,進而修正我們對「美好的生活」的某些觀念。
 
普魯斯特治療法的竅門就是:多看一眼,快樂就會油然而生。因為,我們的不滿多半是由於沒有正視自己生活的緣故,而非生活基本上有何欠缺。
觀看和擁有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。
 
美是需要努力尋找的東西,不會主動跑到我們眼前。
 
失落往往教我們懂得欣賞。但這並不是指我們得經歷失落,才知道如何欣賞,而是我們必須從失落的自然反應學到一課,應用在尚未失落的情況。
 
Q:與情人天長地久的秘訣何在?
A:不貞。但不是出軌的行為本身,而是必須處於不貞的威脅之下。普魯斯特認為,只有嫉妒能夠拯救快被習慣毀掉的愛情。
 
閱讀該有特定的理由,不是為了消遣或突然其來的好奇心,也不是單純地想知道羅斯金的感覺而已,而是為了自己去感覺:「把大師遺留下來的東西在自己的內心中重塑,這就是自己去感覺最好的方式。」閱讀他人作品的目的,就在學習我們感受到的東西。我們該鍛鍊的是自己的思想。
 
閱讀要當心。我們雖然該以開放的心胸面對書本所提出的見解,但不要忘了放棄自己的獨立思考。
 
普魯斯特所謂「閱讀症候群」的危險
症狀一:誤把作家寫的當做神諭
症狀二:讀了一本好書之後,再也無法提筆寫作
症狀三:盲目崇拜藝術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ate*pap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